这确实是一种卓越的见识。
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学术自由、言论出版自由。二是保障臣民或自由民的权利。
除个别篡权者,总的说来,他们不可能变为半个主人。大宗能帅小宗,小宗能帅群弟,通其有无,所以纪理族人者也。何来有可信文字记载的尧舜时代?直到传说中的夏代,大体上还是部落社会,国家顶多处于萌芽状态。然而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是明显的。人们通常都说,秦朝实行的是法家学说。
儒生的生死荣辱、儒家经义的解释和哪位儒者可以陪伴孔圣人吃冷猪头肉,都要由皇上裁决,侈谈与皇权共治,岂非痴人说梦?在中国皇帝眼中,国,天下,都是他的家产。为了神化孔子和儒家,秋风兄横扫王国维、李济、张光直等大师们的学术成果。此点亦遭到《四库提要》的批评,认为前后义例,率多不能自通。
何以明之?司徒曰:‘以祀礼教敬。……特欲全录明代五经,以见一朝之制度,姑并存之云尔。先儒纷纷之说,以其不通融会悟,而妄增臆见,古义益晦。嘉靖中柯尚迁之《周礼全经释原》十二卷亦明代《周礼》学之佳作。
他说:礼非强作,是人道之经纬。唯郑玄遍注群经,精于考证。
其自为说者,亦精义无几。此处皆见柯氏以理学精神解经之意。家、乡之礼非司徒之书乎?《掌交》曰:‘谕诸侯以九礼之亲。他说:五帝不同礼,三王不沿乐。
惟其有温良恭俭让之意,而后有鞠躬椒踏之容。……圣人盛德至善,从心所欲,自然周旋中礼。承迷习醉,可由而不可知,是凡民也。故程子曰:有天德斯可与语王道。
其中有所解说,亦沿袭陈涕之说,无甚发明。宇宙间至治固不可得而见矣,幸存《周官》法度六篇,其当时为治之迹矣乎。
如六官、府兵、租庸调之类皆是。非司马之书乎?王朝之礼则吉、凶、军、宾、嘉是也。
何乔新在《周礼集注》自序中表明了对于《周礼》的一般看法,认为《周礼》乃周公致太平之书。黄宗羲之三原学案按语说:关学大概宗薛氏(煊),三原又其别派也。凡稻粱皆梗米,其粒长而大,古人以方器盛之,曰策。他亦以天地自然之象解释《周礼》六官之义:六官曰天、地、春、夏、秋、冬者。魏王肃之学百倍于敬,竭一生之力与郑氏为难,至于伪造《家语》以助申己说,然日久论定,迄不能夺康成之席也。这是因为《礼记》所记,皆具体仪节,更要求坐实言之。
……虽其说多本于前人,然抉择颇允。后人所云乐经亡佚,亦不专指乐经一书。
而释《礼记》原文,又每句皆以朱子之训释为首,不过沿袭撮抄,与《四库》所认可的学术方式距离甚大,故《四库提要》有如此之苛评。并说此书特点在从古证今,参考诸说,附以己意,作为《集注》。
是《诗》出于《周礼》。虽使考证详确,古今异宜,亦难尽用。
又如:作《仪礼》者亦未及亲见古人,故其辞多周象。朱彝尊《经义考》以‘兔园册子低之,固为已甚,要其说亦必有由矣。[44]韩邦奇此书,《四库提要》以为其于律吕之原,较明人所得为密,而亦不免于好奇。圣贤仁义中正之道,往往而在。
《四库总目》著录通论《礼记》者仅胡广等奉勒所编之《礼记大全》三十卷,另有黄道周所撰之《月令明义》四卷、《表记集传》二卷、《坊记集传》二卷附《春秋问业》一卷、《细衣集传》四卷、《儒行集传》二卷。六官如上下四方之六合,其内容为治教礼政刑事。
内史策命孤、卿、大夫。父子、君臣、夫妇、长幼、朋友,经也;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,仪也。
呜呼!昔人所载,予多不录也;今日所载,昔皆未有也。徒以此书讲理财者居其半,所以取来为己所创之新法寻找根据,以塞攻击者之口。
乐本六经之一,先秦古籍多有道及。《明史·艺文志》乐类著作之人选标准较此稍宽,除律吕类外,尚有庙堂音乐类。朱朝瑛之《读仪礼略记》,《四库》亦说所录多郝敬、敖继公之说,取材颇俭。得其精神就是得其纲领。
此书由《律吕精义》、《律学新说》等书集成。其所采辑者,多宋元明注家之说中义较优长者,且以义理为主。
周公之时何时也?当殷之末造,成之多难,其忧患也深,其防虑也周。[32]此说参见《四库总目提要》之《云庄礼记集说》条。
《四库提要》谓:载靖究心律数,积平生之力以成是书。与对胡广其他编撰相较,态度更为严厉。